第 78 章

边关小厨娘 团子来袭 5478 字 6个月前

姜言意原先租的宅子,正好留着当库房。

说是搬家,但西跨院那边什么都有,她们原本的东西也不多,都是些床单被褥之类的,来回几趟就搬完了。

只不过院子大了好几倍,扫雪就变得很累了,好在这差事不用姜言意和秋葵再去亲自动手,杨岫邴绍就把活儿给包揽了。

姜言意去厨房准备煮饺子。

冬至吃饺子是古时便有的习俗,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在姜言意原来生活的世界,饺子起源于东汉,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因为主要是为了治疗耳朵上的冻疮所用,便称“饺耳”,形状也做成了半月形,好似耳朵一般。

羊肉在冬季是最滋补的肉食了,姜言意打算做羊肉饺子,与之相配的素菜,最营养的莫过于胡萝卜1。

做饺子皮自然也逃不脱和面这一步,蒸包子的面团要讲究软,做面条的则要稍硬,擀饺子皮的出于两者之间,这个度要怎么把握,就看厨子的了。

不过有个小技巧,揉出来的面团若是不够劲道,可以适当加点盐,提升面团的韧性和筋度。

做馒头的白案师傅嘴边就常挂着一句老话“碱是骨头盐是筋”,小小一个面团子,里头的学问也多得很。

姜言意今晨揉的面团劲道得恰到好处,不需要加盐提筋度。

饧面时,她就开始准备馅儿。

如今郭大婶住进来了,姜言意干什么都有人打下手,她和面时,郭大婶就已经帮忙把羊肉馅剁好,猪肉馅儿也剁了一些,姜言意直接加调料就行。

做羊肉馅的饺子,加点花椒水能有效去除羊肉的膻味,葱姜、料酒、精盐这些自是少不得的,为了增鲜,姜言意还淋了几勺昨夜吊好的高汤,搅拌均匀后倒入香油到馅里锁住水分。

据说羊肉和猪肉按三七分做馅,煮出来的饺子味道会更好,姜言意也调了一碗混合肉馅儿。

胡萝卜她去皮洗净后切成小丁,怕有人不喜欢吃胡萝卜,姜言意特地匀了一些馅儿出来,才把胡萝卜丁混进了羊肉馅里。

饧好的面团遛条切成小段做成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就能直接包馅儿,姜言意每次给面皮里舀馅儿时,都是满满一大勺,包好的饺子褶子漂亮,肚子鼓鼓的,憨态可掬。

秋葵生火把锅里的水烧滚了,姜言意往锅里放了些盐,才下饺子,这样煮出来的饺子不会粘连。

蘸饺子的酱汁,很多人喜欢单用陈醋,不过姜言意更好辛辣的,趁着饺子在锅里煮的时候,她找了两个小碗,一个碗里倒醋,一个碗里则放了油泼茱萸辣子和拍碎的蒜蓉、陈醋。

饺子一出锅,肉香味就飘出厨房去了,姜言意让秋葵喊大家伙儿用饭,她则把三种口味的饺子各装了一些,放进食盒里送去封府。

郭大婶见状,面上带了些笑意。

她和封朔的事还没捅明,姜言意怕羞,便以答谢邻里为由给封朔送去,顺带给成衣铺子的陈娘子也送了一盘饺子。

封府门前停了一辆马车,姜言意猜测封朔或许在见客,便没亲自去见封朔,让门房把饺子拿给封朔。

回去时大家都还没动筷,显然是在等她,桌上还多了一盘卤猪头肉,是陈娘子的回礼。

这顿冬至饺子宴,店里的人聚在一起也是吃得其乐融融。

一口咬破饺子皮,里面的汤汁烫嘴却鲜浓无比,不蘸酱都已经很美味。

姜言意原本还担心会有人不喜欢吃胡萝卜,结果明显是她多虑了,加了胡萝卜馅儿的反而是最受欢迎的。

楚言归好几次想沾辣酱,姜言意没许。

吃饭时,杨岫顺带把姜言意前些天交代给他的事说了一下,西州城做须面的面坊还是有好几处,他跟面坊管事的都谈过,结果不尽人意,甚至还有面坊见到了方便面的势头,大言不惭说要买断她们制方便面的方子。

说起这些,杨岫也是一脸晦气:“还有一家面坊,死了老东家,少东家又是个赌鬼,欠了赌坊一屁股银子。我去谈生意的时候,连个管事的都没。那少东家喝得烂醉如泥,说我们不如把他家的面坊买下来得了。”

他提这么一嘴,姜言意还真动了心思,她抬起头问:“盘下那家面坊要多少银子?”

杨岫被姜言意问得一愣,答道:“少说也得要个三五百两吧。”

姜言意又问:“面坊里制须面的老手都在?”

杨岫有些犯难了:“这……我还没打听得这般细,回头我再问问去。”

姜言意点头:“尽快。”

她余下的银子,不管是扩张门店还是开分店,都只有稳赚不赔的份,把这些银子抛到一家濒临倒闭的面坊,是有些冒险。

但姜言意很清楚,她古董羹店里的生意已经稳定了,目前不需要花太多心思,但若是想在短时间内把古董羹店做大,这是不现实的,方方面面都存在限制。

但方便面不一样,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方便面更受欢迎也更容易普及。

从成本角度和技术角度来讲,做方便面成本相对较低,技术含量也比做锅子低。面坊若是做起来了,后面再开分店,会比古董羹开分店容易很多。

哪怕做出来的口味比向后世工业生产出来的差些,但在没有便利速食的古代,也已经够了。

她只是个厨子,倒腾不出让食品保质保鲜的防腐剂,但她把店铺开遍各个州府郡县,照样可以让大宣朝的百姓都去买她的泡面!

古代还没有加盟这样的说法,不过之前来福酒楼什么都照搬照学她的古董羹店,也给了姜言意不少启发,模仿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