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再后来,不知从哪里传出“秋冬宜灌水,令保泽可也”,灌溉冬水可使麦苗耐寒且安全越冬。

在麦种的收贮方面,有株选和防虫的方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现如今,塞北的情况比早些年好了不知多少,可天气恶劣,土地贫瘠到底是自然如此,不可更改,依旧少不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人家。

好不容易得战事结束,休养几年,眼看又要起战乱,到那时候,又不知晓会造成多少难民出现。

吴栎道:“县主曾经在塞北,也知晓这里是什么情况,可以说远离京城,消息闭塞不说,又要时常忍受战乱的频发……”

塞北人少,何尝不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听说京城乃至附近州府都办了报墙和报纸,塞北却没有,除去没必要兴办,也是因为他们这里太过落后,受战乱的困扰,连学堂都办不下去。

之前柔然与突厥的大军进攻永宁城,虽未城破,可造成的后果依然不小。

近日城外已经出现不少流亡到此的难民,吴栎虽尽力安置下来,但若战事不停,难办的还在以后。

想到这里,吴栎道:“陛下虽全力推广棉花,可到塞北依旧尚未种植多少,也因为处理不当,现在很多棉都已经发黑……”

褚寻真:“所以,百姓们过冬靠购买棉花?”

吴栎摇头:“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有能力购买棉花……”

商人重利,这种时候,棉花的价格居高不下。

“我知晓了,吴大人,有件事情还需要您帮帮忙。”褚寻真道。

“县主,请说。”

……………………

两日后,越北府的捕快们,每人手持一摞厚厚的纸张,在街上来回的走动,逢人便将手中的纸发出去。

“看看上面写的,看完后去县衙门前去领土豆……什么?看不懂写的什么字?喏,看到站在那边的人了吗?不懂就过去听,听完后领种子去。”

“问我土豆是什么?是让你们填饱肚子的好东西,栖宁县主带来的……”

不仅街上有发送纸张的捕快,城门守卫处也有两人分别站在两边,出去进去的百姓都会被递同样的一张纸在手上。

才到下午,整个越北府的百姓全都知晓有土豆这么一个东西,并且开始由越北府传至河州等地。

捕快值得地方简单布置了一处台子,上面讲的人是吴栎寻来的一位说书人,嗓门大,说的又好,知道怎么抓住百姓们的兴趣。

褚空宁派出海的人回来的正及时,信先到了他的手上,在徐州刚下船,便又收到了回信,等着褚空泽与杜苓嫣到达,就直接来了越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