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番外一

天下大定,百废待兴。

魏严和李太傅一倒,朝中武有谢征,文臣里却还没个能挑大梁的,陶太傅只得暂且又回朝中领了职,只等有后辈中有能担此任的了,便辞官继续过他闲云野鹤的生活去。

素有“河间一贤”之名的公孙鄞,也破了不得入仕的族规,进了翰林院,加封少师,为天子讲学。

李、魏二人在朝中的党羽自然逃脱不了一场迟来的问罪,贬谪的贬谪,下狱的下狱,有摄政王撑腰,幼帝的底气足得很,继位不到一年,便将整个朝堂洗牌了一遍。

朝中空出许多职位来,为了补这些缺,早些年因在朝中未曾站队被孤立外调的臣子,此番终得以重用,政绩平平但无过且资历深厚的,也暂且升上去顶被调走的州府职缺。

但这一番升迁,各地州府衙署空出的缺,终还是要人去填。这年的科举,除了正科,幼帝便还另开了恩科,故此,从年初涌入京城的考生,便已如过江之卿一般,整个京城的客栈都人满为患。

三月里摄政王和怀化大将军的大婚压过了民间议论科举的热潮,等到四月放榜时,关于此届科举考试的结果和考题的议论声,才又鼎沸起来。

放榜的鼓楼外,当日挤得水泄不通,自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十年寒窗终得中榜的,当场喜极而泣的有,发现名落孙山,如丧考妣的也有。

不少富商之家便命家中小厮在放榜的街口盯着,但见那年轻俊俏又红光满面的后生,必知是中了榜的,当即上前去将人架到边上的茶楼酒肆,意图同自家闺女撮合成一段良缘。

民间对此等现象还有个戏称,名曰“榜下捉婿”。

一着半旧靛花蓝长袍的青年男子挤在人群中,将贴在墙上的杏榜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如此几番后,也没能在榜上瞧见自己的名字,面上渐渐透出了灰败之色,整个人都颓然了下去,失魂落魄地被其余看榜的人挤到了外围去。

“宋兄!”站在街角处的一青年认出了那蓝袍青年,热络地朝他一挥手。

那蓝袍青年正是宋砚,他勉强扯了下唇角,冲着唤他的青年一揖:“吴兄。”

那青年一见宋砚这副脸色,便知他此番又是落榜了,宽慰道:“宋兄莫要沮丧,宋兄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已不知得了多少人的艳羡,寻常人考这科举,考上个几十载的都有,且说我那叔父,落榜了十一回,幸得今年赶上了恩科,终得谋个一官半职。”

他秋闱落榜了,如今还只是一秀才,今日是替自己叔父来看这杏榜的。

宋砚闻言,面色更灰败了些,只还是得拱手道声恭喜。

那青年人年岁同宋砚相仿,但到底家中尚有薄资,又有个考了十一回的叔父在前,他对科举落榜倒很是看得开,只不过同宋砚做了两三年的好友,知晓宋砚家境,同宋砚一道往回走时,忍不住问:“宋兄接下来作何打算?”

宋砚面上划过一抹难堪,只说:“家母已逝,族中也再没个亲眷,我大抵还是会留在京中,去某位贵人府上做个西席或客卿,暂求个栖身之所,等三年后再考。”

他在清平县那小地方处处受人追捧,又得县令青眼,自以为已是人中龙凤,来了京城方知,遍地显贵,花街柳巷随便扔下个酒坛子,能砸到几个怀才不遇买醉的仕子。

当真应了当年樊长玉的赘婿那句“北雁南飞,遍地凤凰难下足”。

他引以为傲的才学,在这金鳞遍地的大胤国都,实在是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身上那点他中举后乡绅们送的银钱,以及县令资助的上京路费,在富家子弟跟前,也还不够人家那一身行头。

进京的第一年,宋砚当真如只误进了凤凰窝里的山鸡,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被人看轻。那种伴随了他整个少年至青年时期的卑贱感,在他考上举人后明明已远去,进京后又如蛆附骨一般回来了。

从前他在县学读书时,就竭力隐藏自己是靠着同一屠户女订下婚约,才得屠户一家资助上学的事。

后来到了京城,为了同名士们结交,也得努力掩去自己那满身寒酸,跟着附庸风雅参加各式各样的诗会。

像他这般毫无根基的仕子,在京中唯有得某位达官贵人的赏识,将来的路才可平坦些,而其中最牢固的关系,莫过于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