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明顽帝 辛宸 1347 字 2022-09-30

教学相长,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王华这么想着,回到家时,看着自家没事格竹子的儿子就有些感慨起来。

“若不是你今科要下场会试,真想带你去见见太子殿下。”

王守仁上一科会试落榜时,李东阳就曾让他做状元赋,认为他只是一时不合意,文章的火候水平,其实已经达到状元之才。

当时有嫉妒他的认为名不符实,是王家父子借着李东阳抬名声,也有人替他可惜,反倒是他自己该干嘛干嘛,没事还练箭习武,研究军事边防,被人认为是还好他没中状元,这般年轻就如此傲气,真是目中无人。

王华自己就是大器晚成,落第几次后才一举夺魁,平日也经常劝儿子放宽心,唯独这次从东宫出来,竟然对个七岁小儿赞不绝口,倒让王守仁颇为意外了。

“父亲昔日不是说,太子殿下心情顽劣,皇上太过纵容,宠溺过度吗?为何今日如此夸赞太子?莫非小太子已能作诗填词?”

王华摇摇头,颇有几分神秘地指指他的书房,“你还记得,前几日你重金买回来,又被你拆了的千里镜吗?”

王守仁点点头,他还为这个差点挨打,如何记不得,“记得,若是给我工具和材料,我也能做出来。此物在行军打仗中极为有用,便是寻常观星,也胜过单凭双目。”

王华笑眯眯地说道:“那你可知,第一个知道用这水晶片能放大望远的,是谁么?”

“不是将作坊的工匠吗?”

王守仁一怔,大明自开国以来,户籍划分十分严格,匠户世代做工,所做皆归工坊。寻常人家,是万不敢轻易与匠户联姻,就怕子孙后代也称为匠户,难以脱籍。如此一来,能工巧匠固然都出于匠户之中,可工艺日渐平庸,倒不如大宋时期的奇技淫巧层出不穷。

理论上从宫中流出的千里镜,这等“神奇”造物,必然出自将作坊。

可若是这么简单的问题,父亲压根不会这么问。

王守仁转念一想,父亲昔日对太子的印象不佳,可如今去东宫做讲读不过半旬,竟然对小太子赞不绝口……

“莫非……”他脱口而出:“是太子?”

“正是太子殿下。”王华感叹地说道:“别看太子殿下年纪小,所思所想,如天马行空,非我等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