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页

陈浩长舒一口气。

尤卡刚刚坐下,郝楠就二次登门。

中标后,上面给了开发期限,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拆迁。这工作是城中村改造里最难啃的骨头,陈浩曾多次看到父亲为拆迁烦恼。

在他们的中标区域里一共有两个自然村,825户,一千多块宅基地。

杨单家占了两块。

由于郝楠没有经验,初期的工作程序都是由陈浩完成,当陈浩为拆迁担忧的时候,郝楠拍着胸脯把这事揽下来。

在他看来,让这些农民签订拆迁协议,无非就是威逼利诱,谁不听话,就拉出来吓一吓,这是他屡试不爽的手法!

陈浩自然是很愿意,只是提醒郝楠,千万不能出人命。

开源节流是利润最大化的最好办法,这次改造也是一样,合资公司成立后,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制定补偿标准,作为开发一方,成本越低越好。

经过两天的讨论,在郝楠的坚持下,他们取了历来改造时的最低值作为补偿标准。

陈浩颇为担忧:“这标准,恐怕你的工作不好弄,附近的补偿金额都快翻倍了。”

郝楠却不以为然的说:“能少花钱就少花钱,按你说的价,咱们得多花几千万,这钱还不得咱们账上出,交给我吧。”

陈浩没有再说,如果郝楠能把这事搞定,那是再好不过的。

“村里有很多街道、沟渠、集体用地,这些地方可以做做文章,弄好的话,咱们一分钱不用花。”陈浩谈着自己的经验。

“怎么说?”郝楠觉得很有意思。

“这些地方都是可有可无,只要村干部听话,转变个名目,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划到咱们手里,那少说也有几千平。盖一栋楼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