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终于到了这一日,那边的人有了十足的把握。也就是说,刺杀之后亦能全身而退。

说起来,杀一个人而已,哪里需要萧拓花费这么久的时间呢?常理上是这样的,但是关乎帝王权臣藩王,便是另外一回事。

萧拓杀昏君,是会引发朝堂前所未有的动荡,可那时的前提是民不聊生、忠臣枉死,已然乱到不能再乱了。

萧拓杀辽王,要先有十足的把握,再有良机:辽王便是死了,辽东也不会陷入混乱,他们愿意臣服于朝廷,而不是有人取代辽王发生叛乱——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反,辽王不会有萧拓的顾忌,他巴不得朝廷陷入恐慌动荡,那样他才能趁虚而入。他从来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不二人选。

就为了这么个货,萧拓从不曾与之对阵两军阵前,耗费的心血却不比任何一桩大事少一分:总要谋算辽东那边的情形,不断想法子让辽王没有十足的底气兴兵造反。

在以前,总的来说就是持续分裂辽东各方势力,辽王摩拳擦掌时,便有人掉链子:要么是最出色的将领,要么是最出色的谋士,要么就是军需难以筹措,实在没别的问题了,也会出点儿异象——在任何高人眼中都是逆天而为的那种。

不为此,辽王怎么可能一直待在封地,最不济也能一再扩张地盘儿。

而到了这一年,辽王三个儿子争世子,其实是一个导致辽王势力分裂成三足鼎立的□□。当然了,这得归功于在辽王跟前说话很有分量的两个官员,他们已被游说之人全然打动或震慑住,完全听命于萧拓。

家里家外一团糟,辽王早已焦头烂额。

他便是死了,活着的人在三方割据的情形之下,相互都会忌惮,绝不敢轻举妄动:一方出头,立时遭到另外两方联手夹击,只有死路一条。

辽王一直从心里有造反的底气,是因为他是先帝的手足,他认定女帝掌权是逆天而为,他夺回江山是情理之中。

很多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