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首周末

我将这部电影描述为“对众多科幻电影的成功模仿,以一种有趣的、调侃的天赋来弥补其原创性的缺失。”

“除了‘活死人的黎明’, 我他妈的都没看过那两部电影”, 罗纳德在caa的办公室里,看到“综艺”周末版对他电影的评价,不由得跳了起来。“这是不是指控我抄袭啊?”

“不是,如果所有情节都不和以前的电影类似的话, 那就拍不出电影了。”尼西塔拍了拍罗纳德的肩膀,给他递了一杯咖啡。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还是对小成本b级片的歧视吧。不过你放心, 这样写非但不会影响你的票房成绩,反而会吸引那些b级片小制作爱好的兴趣。这些记者都是很老练的,骂一部分,也要夸一部分。”

罗纳德摇摇头,算了,为了票房,被骂两句也没啥。

接下来是“纽约时报”的影评专栏。

影评人文森特·坎比写到,

“彗星之夜是一部善意的,讲述世界末日的b级电影,其独特的幽默感,增加了电影情节的不可预测性,对科幻片爱好者来说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从开场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彗星之夜》是向五六十年代的b类科幻电影致敬。许多人称其为喜剧,但这有点误导。它当然有一些有趣的时刻,和一种全方位轻松感,但影片的大部分内容也相当直截了当。

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两位女性主角以及她们对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非常可信的反应。面对人类的末日,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去免费购物!对自己诚实……不是吗?”

“这份算是说好话吧?”罗纳德问道。谷紲

“你不能期待这种小制作的影评,像上次环球给你下力气公关那样,全是好话。”尼西塔指点到。

然后是“采访”杂志的影评家尼尔·盖曼。

罗纳德认出,这是纽约的那个怪人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杂志。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趣、最机智、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发人深省的电影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制作的(一百二十万美元的预算,对于科幻片来说就等于没有预算,你明白我的意思)。

凯瑟琳·玛丽·斯图尔特,和凯莉·马罗尼,都在她们的角色上做得很好。她们是山谷女孩,但她们不是卡通化的, 弗兰克·扎帕的那首排行榜榜首歌曲里的那种版本的山谷女孩。

在一部彗星灭世,僵尸跌跌撞撞的电影中, 这些女孩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站稳了脚跟……

演员阵容的另一个亮点是永远伟大的玛丽·沃罗诺夫。这位罗杰·科尔曼电影老兵, 非常适合这部电影。

我们注意到, 导演罗纳德·李, 也是‘科尔曼电影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这部电影,大部分要归功于科尔曼的电影制作训练。”

“看来玛丽·沃罗诺夫的老朋友们还是很给力的”,罗纳德心中感觉不错,“采访”杂志在东海岸的青少年里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很多高中生,都以这份杂志为流行指南,这么高的评价,应该可以拉一些观众吧。

首周末大西洋给“彗星之夜”安排了接近九百家电影院放映,这些影评帮助吸引一些观众进电影院,接下来的,就看电影的口碑如何了。

如果口碑好,那么会有更多的观众从亲朋好友那里听说走进电影院,继续推高票房。如果口碑不好,那么也就这么一波,接下来就会迅速衰竭。

“还有就是西斯科和艾伯特的影评节目了。”尼西塔找了一个遥控器,对着电视和录像机按了几下。

“欢迎来到西斯科和艾伯特影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