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奥斯卡提名前哨战

「yiou……」罗纳德实在看不下去了,「等纽约这里结束,让燕子带你去华埠的红帮裁缝那里做两套手工西服……」

罗纳德给杨燕子打暗号,上下画了一个圈,意思所有的东西,从内衣,衬衫,到袜子和鞋子,都要换掉。再配上一个精神的发型。都他来买单。

「这,我一穿着西服就紧张……能不能不穿了?」yiou用手帕擦汗。

「一定要穿,到时候奥斯卡颁奖,你还要穿燕尾服呢……」罗纳德看着旁边的巩小姐,这次把他们都请来参加电影的宣发,就是要让评论界和他们混个脸熟。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本国的奖项其实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提名要很多参考影评人和电影节策展人的票。然后他们评选的口味也和国内电影的其他奖项不同。

如果说好莱坞的电影,要获奖的话,就要符合主流的电影叙事,和阿美利加的价值观。总体要尊重个人奋斗,要让小镇青年成功,给人以阿美利加梦的希望。

电影本身的故事则可以鞭笞社会的阴暗面,上到政客官僚,下到资本家企业主,都可以是坏蛋。只有那些淳朴的小镇来的青年人,不能够给他们安上刻板印象。

但是外语片就正好反过来,评委更喜欢那种温情的,反应人性的电影。不能有太多阿美利加观众看不懂的文化暗喻。比如内地选送的「过年」,观众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和圣诞节类似的团圆的节日,但是那种一大家子在过年的时候,把各种矛盾都来个总爆发的故事,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团圆的节日还要说这些矛盾干什么,不是应该有矛盾也和解吗?

所以外向的阿美利加人,就很难理解华人这种在亲人之间,直接表达情感的难度。

「大红灯笼高高挂」就相对好很多,父权对女性的压迫和禁锢,这个yiou一拍再拍的题材,大家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包括他之前拍摄的「红高粱」,和「菊豆」,其实在欧洲和阿美利加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沟通麻烦。

「哎,这好莱坞的规矩是大。你看他们过年都没有这么搞……」

「哈,你小子,罗导演这是抬举你,明年春天你就明白了……」旁边是特意赶来和老朋友相聚的吴导,见yiou这一脸憨厚,简直无语了。

「你不知道,罗导的公司还投资了一部华语片,那导演叫anglee,那是全世界的跑,马上要去金马奖,开年还要去欧洲,十几个电影节等着轮转,你就不要叫苦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罗导演。我是不会这些,怕给你丢脸……」yiou赶紧解释两句,谁真心对他好还是看得懂的。虽然这个奥斯卡,到底比柏林金熊好在哪里,他也说不出来,总觉得有点小题大做。

「多来几次你就习惯了……哈哈哈……」罗纳德看着苦着脸的yiou,让他放宽心。只要按照杨燕子给他准备的稿子说就行,说错了也没关系,杨燕子还可以在翻译的时候补救回来。

除了在最佳外语片这个类型里

小小地发力了一下,其他的奥斯卡奖项,罗纳德就没有竞争对手弄得动静大了。

被百代-加农炮收购的米高梅,他们今年重点发行的只有那部「末路狂花」。现在正在全力宣传两位女主角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什么「阿美利加第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公路片」,「女性自觉在好莱坞电影的集大成之作」,大帽子不要命地往「末路狂花」的头上戴。

还有人公关了罗杰·艾伯特,让他在每周影评上,给这部电影定性为伟大的公路片。「逍遥骑士」,「雌雄大盗」,「雨人」是好莱坞公路片的经典,这种类型片很容易能够打出前人未到的新天地。只是这部「末路狂花」,把主角换成了女性……

不过,米高梅的公关攻势,也遇到了不知道是哪个竞争对手的反击。有人认为其对男性有偏见。对男性的描绘过于负面开展了严厉地批评。

主要是说全片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人,死的毫不令人同情。但是男性为主的电影,从没有把女角色都当成坏人的。

这个攻击很得到看过的观众和评委的认可。确实,这电影是不是想要标新立异,所以才刻意地鼓吹男女之间的性别矛盾?哪有全员男角色都是坏蛋的?

这个指责由于特别容易理解,简单易懂,容易传播,在好莱坞圈子里传得很广。引起了米高梅和制片人的紧张。没办法,一多半的评委都是男人……

他们赶紧出来澄清,在这个故事中,男性并不真正重要……他们被视为两个女主角路上看到的风景。在男性公路片里,女角色也就是这样被对待的。